top of page

為藝術而藝術

最為人熟知的歐美近代藝術不外乎就是印象派了,派別並非以一個很分明的界線做區分,然而比印象派稍早的同期,惠斯勒這位爭議性人物已悄然在英國泰晤士河出現。

惠斯勒天生的才華變讓他事半功倍,因此惠斯勒(Whistler)以玩世不恭的精神對待畫圖這件事,他實踐了「玩世現實主義」的精神,過著夜夜笙歌的生活,花很多時間享樂,卻用很少的時間練基礎畫工、完成一幅畫。那時藝術評論家羅斯金(Ruskin)以社會普遍觀念做評斷,認為花很多時間刻畫細節才稱得上巨作,自然將惠斯勒的畫下嚴厲批評「那等於是把顏料潑在觀眾的臉上。」

我們生在21世紀,以歷史角度看過人類的進步與觀念更新,不難理解惠斯樂生為聰明人,任何事只要找對方法,並不一定需要埋頭苦幹以苦勞稱作功勞。生活便是靈感來源,也許在酒醉狀態或是高潮那瞬間更可以看見超乎人類想像之美,如同很多得精神病的藝術家在失去理性狀態下反而有助創作。現今的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生活方式,相較之下,惠斯勒種種作為實是那個集體思想社會無法所接受,相當跨時代、前衛。 後來羅斯金的毀謗所促成法庭之戰,即是歷史的一個劃分,當法官認同羅斯金的質問「你花了多久時間完成一幅畫,需要索取200基尼?」所有人都以作畫時間作為價格標準,惠斯勒卻大言不慚地說他只花了兩天,一天草稿一天上色,但他花了一輩子去尋求美感隱身之處。多麼跳躍式的想法呀!惠斯勒本性好戰,對自己的理念堅忍不拔,而後世代也證實並推崇這類想法,人生苦短,要懂得適時享樂。

歷史中,藝術作品從宗教儀式演變為生活裝飾,當知識水準提升之後,這些已不能滿足人們,「概念」超越「功能」,人們追求將具象轉為抽象的形式,惠斯勒在這漫長演化裡扮演關鍵性角色,啟發後期藝術發展出「抽象」。至今,我們每個人仍能與他的不朽之作進行對話,看著孔雀廳完美無瑕的孔雀(為Frederick Richards Leyland所設計),深深體會到「為藝術而藝術」 art for art's sake之美。


Featured Posts
Check back soon
Once posts are published, you’ll see them here.
Recent Posts
Archive
Search By Tags
Follow Us
  • Facebook Basic Square
  • Twitter Basic Square
  • Google+ Basic Squar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