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資產修復議題
人類的歷史不斷往前推移,創造新生活同時也要維護歷史文化,文化資產大至古蹟建築,小至文物,都有值得被保存與修復之處,端看其物件本身對歷史的重要性。我也曾投身於文物數位典藏計畫中,故有些淺顯的見解。
我參與過劉耀仁教授的「來自西方的大愛:十九世紀英國蘭大衛醫師開啟彰化基督教醫院與台灣中部現代醫療的腳蹤」數位典藏計畫,處理蘭大衛醫師當年留下手寫筆記、日記及照片。我們將檔案掃描後,經修圖軟體把照片上遮擋臉部的髒點去除,日記與筆記則是把會干擾閱讀的墨漬、蟲蛀坑洞修掉,保留原本物件泛黃、不嚴重的腐蝕之處。這樣的目的在於,當初蘭大衛醫師製作照片與書寫手稿時,即是以紀錄事物為用途,而我們的觀點是,作為文物,這些年存放的時間本身也屬於此文物的「歷史」,應當尊重歲月的痕跡,故僅恢復原有用途-紀錄,以不影響閱讀為首。
同樣的,大型文化資產如古蹟建築,也應是要以尊重其最初用途為首,再併入其年歲,讓古蹟能呈現它該有的風貌,古色古香卻不失建築作用。但若是已腐蝕損壞之處,無可避免我們必須加入現代科技更替零件,因此,事前考察與研究更顯重要。要考量諸多因素如建築本身設計,色調、形式、結構為何,加以調整,且依個案量身打造合適的修復方式,我認為負責文化資產修復的單位也都應備有如此基本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