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當教育中缺乏「自信的價值」


我的姊姊要去荷蘭爭取博士了,是她一路努力追求而來的。(歐洲國家的博士是屬於研究工作,跟台灣認知的念書制度不一樣)

以前總覺得跟姊姊是兩個世界的人,她永遠不知道在忙什麼,非常有自己的想法,然後我躲在我的小世界,不懂她為何要一直努力。長大後開始學習,驚覺自己太晚熟、被動、晚起步,接著開始漫漫長的追隨。姊姊的成就給我很多壓力,總覺得自己怎麼樣也比不上她,更無力的是自己真的沒有花時間累積、努力得來的成果,於是我否定了自己在談戀愛、學習人情世故的過程,認為浪費好多時間在健全我現在的心智。

每個人的價值

其實不應該是這樣,也許我就是需要花時間談戀愛、學習人情世故來成為現在的我,這不是浪費時間,而是以前的我並不認識自己。出社會後更大的收穫是我們可以獨立思考了,當同輩的小圈圈不再圍繞你、干擾你真正在意的事,我們才看得到那一片天。就如同每個人當學生時都過度在意老師的評論,其實我們都有資格與老師辯論,「獨立思考」也是每個人一直都有、只是缺乏訓練的內在。身為妹妹的小菜鳥,現在已經不再認為要和姊姊一樣厲害才能證明自己,厲不厲害我一點都不在乎,我有我的路要走,為了真正喜愛的事物努力,各行各業都是厲害。即使後來我走上和姊姊相似的領域,也是「自己的選擇」,因為基因裡相同的潛能,而且她可以是我最好的榜樣。

打敗別人嗎?

亞洲教育總是藉由相互比較、競爭來刺激成長。壓力可以正面也可以負面,就連大學裡的老師也習慣用頂尖科系人才刺激我們(若人人都真有那慧根,何須按能力去到不同科系發展?),這樣的教育多麼沒有自信。若有成就之人自信來自於「打敗別人」,卻不了解自己,一昧「努力熬夜」,這樣的方式能讓正常人撐多久?「自卑且自大」絕非好現象,所謂「厲害」不是不睡覺、用時間換取成效,而是先認識自己、使用發揮長處的方式走長遠計畫不是嗎?

我們可以學習的文化

藉由姊姊在美國唸書、工作七年的時間,這裡有些有趣的文化對比樣本:大學裡的教授年近半百也才剛還完學貸,美國唸大學、背學貸的人會選用每個月繳最低額度金額,而非急於短時間繳清,這與文化上有很深地牽扯,除了這輩子為自己負責,最主要是將錢花在旅遊增廣見聞。

以及,我剛進入大學時,校長致詞告訴我們,大學一定要努力在「課業、社團、打工、愛情」四件事情上,這是人生很重要地歷練;美國人在國中階段已將「愛情」、「社團」都玩遍了,大學是個該知道個人目標,而非專注在人與人互動的階段。

當然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本性與狀況,也非外國的教育方式就全盤完美。但我相信每個人都該擁有自信,且需要從小培養,藉此來認識自己,而越認識自己的人就越清楚未來方向與本身的能力。然後,在「目標」與「生活」中取得平衡。


Featured Posts
Check back soon
Once posts are published, you’ll see them here.
Recent Posts
Archive
Search By Tags
Follow Us
  • Facebook Basic Square
  • Twitter Basic Square
  • Google+ Basic Squar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