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鏡回顧展
李小鏡回顧展
時間2016/05/21 - 2016/08/14
台北市立美術館
暑假期間在北美館展出的[李小鏡回顧展],一共展出14組系列作,橫跨35年的生命歷程,從學生時期攝影創作、動畫、出社會後的商業攝影至純藝術攝影創作與裝置互動,結合各時代最新科技,與人們生活文化並進。
李小鏡1945年生於重慶,年幼時舉家遷移台灣,文化大學畢業後至費城藝術學院進修,自此在紐約發展。從藝術指導開始,轉任商業攝影師,之後以「十二生肖」系列作進入藝術領域。
展覽採倒敘法,第一件作品《人魚》,浮空投影與3D列印帶出迷幻效果,與觀眾互動。「終有一天,我們還是要回到水裡。」李小鏡在6年前生了一場病,因為手術開刀切除甲狀腺,一度讓聲帶無法發音達3年,這些年他努力復健恢復聲音,也讓他益發珍惜生命。(資料來源:典藏藝術網 https://www.artouch.com/artouch2/content.aspx?aid=2016060310302&catid=01)
接下來的作品皆為國際知名鉅作,多年來在各個美術館輪流展出過,雖屬於不同系列仍可看出同個脈絡。「馬戲團」、「夢」這些人獸,以一種超越人與動物的姿態存在於虛構空間,與早期作品相呼應:第一組人獸作品「十二生肖」、「眾生相」,中國的傳統宗教相信輪迴,由神獸來作審判,而神獸即為這些人面獸,人類和動物具有同樣的靈性。中間的「夜生活」搭配夜店場景,同樣暗喻著黑夜中人類行為潛藏的獸性;「源」這支短片依循達爾文生物演化論模擬人類從魚演化來,為人類尋得根源。
前半段這些作品是李小鏡已步入藝術創作後的整體回顧,前後一致地呈現創作者本身對生命之體悟,「形變」也成代表性手法,用以更清晰連貫創作者想表達科技、人類發展、獸性內在之間的關係。然而對於我們這一輩的年輕人來說,童年時代即有數位相機,所有視覺產物也都從電子化科技開始,更讓我了解為何李小鏡能如此精湛地創作深植人心之影像,則是後半段展覽。
當我們往前看,「第三色相」是在1980年代黑白攝影盛行之時,李小鏡做出高彩與色光補色的畫面,是為實驗性創作,這強烈地色光效果。對於今日習於各種濾鏡影像的晚輩,很難領悟前輩們一步步嘗試、突破的過程。
而後的「遊民」系列,更以蒙太奇手法做拼貼,試圖以各角度紀錄當下社會,有紀實面也有強烈情緒置入其中。90年後的新生代往往只能在攝影史、電影史當中了解蒙太奇,然而我們只知道這是一項手法,無法實際體會到在資源不足的情況中,更能激盪出連結觀者記憶的視覺形象。
在手繪作品區塊裡,有好幾張學生時期畫作,與賽璐片小動畫,可以看出他深厚的美感基礎。在藝術領域中,每個人的共同歷程便是繪畫,個人風格即從繪畫開始,這幾張漫畫人物的色調與造型已有他往後作品的蹤跡;以及最後商業攝影區塊,一張張廣告照片,光影位置、細節的呈現與人物焦點都是促成最後經典鉅作的因子,這讓整個展覽更有整體敘事性,觀者也從而感受藝術家眼中的世界。
繪畫、攝影加上科技技術,一如展覽名稱「鏡-李小鏡回顧展」,我們從這面鏡子看到了自己。身處視覺導向的現今社會,每一步都可以在他的作品中看到人類所面臨的轉折。